维思德观察丨从“毒教材”插图事件看我国教材审定的法律规定
顾笑鸣
2022-06-02
497
人教版“毒教材”插图事件已经发酵了数日,网友从一开始的对丑化儿童、露骨画面的愤怒,到在网上掀起一波“微博海选教材插图”,无不体现出普罗大众对小学生教材质量的关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教材审定时间为2013年,大家不禁感到好奇,它是如何通过审定程序变成通用教材并存在近十年之久的?
本文将简略介绍我国教材审定制度的发展及现行法律规定,让读者了解“毒教材”所涉及的违法情形,以及应当由谁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适用的教材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国定制、自选制和审定制。
国定制即国家统一编写教材,教材管理有关事宜全部由政府部门统编统定,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不存在教材审定。
自选制即教材由民间机构自行编写、出版,无需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查就可以由各地学校选用,国家对于教材的管理持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基本上不插手教材质量的保障工作。
审定制即教材由民间机构编写、出版,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一定的标准审查合格核定其内容后,才可供各地学校选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审定制度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85):实行国定制,“编审合一,一纲一本,统编通用”;
第二阶段(1986-2013):1986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教材委员会,允许地方在各省、自治区相关部门审定下对教材进行适应性修改,并在国家教育委员会进行备案,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审定制;
第三阶段(2014至今):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国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实行审定制与国定制并存的教材审定制度,“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的概念开始形成”。
无论是哪个阶段、哪种教材管理模式,我国义务教育教材审定标准都应贯彻宪法的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将国家意志、民族精神融入审定制度的全过程。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该原则之下,我国一直有关于教材的具体审定标准。本次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于2013年经审定通过开始启用,应适用国家教育委员会198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其中规定:
“三、 教材的文字、插图
......2.照片、地图、插图和图表要和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地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送审。......
四、 音像教材与教学挂图
......2.音像、图画所表现的内容要富有教育性,给予学生以美的感受。......”
显然,本次涉事教材严重违反了该标准,并违反了标准所依据的法律规定,成为不折不扣的“毒教材”。
随着2019年《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的颁布,审定标准更加详细化与具体化。该办法对于教材的插图规范有明确的规定:
“第九条 国家课程教材依据国家课程教材建设规划、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修订。地方课程教材要依据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规划或编写方案,立足区域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好地方特有经济社会资源编写修订。教材编写修订应符合以下要求:
......(四)注重教材的系统性,结构设计合理,不同学段内容衔接贯通,各学科内容协调配合。选文篇目内容积极向上、导向正确,选文作者历史评价正面,有良好的社会形象。语言文字规范,插图质量高,图文配合得当,可读性强......”
插图配合文字,能够使得年幼的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的内容。该条规定中,对于插图的要求是“质量高”。这与生活中美术作品中的“质量高”有所不同,并非是没有固定标准的艺术作品,而是向中小学生展现美好、向上的审美方式,配合教材其他部分共同使教材达到“内容积极向上,导向正确”的标准。
本次“毒教材”事件中的低俗插图绝不仅是审美上的欠缺,其中国旗错画、纹身、性暗示等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给出了错误的导向,不仅自始至终违反了法律规定,也违反了启用时的国家标准,以及现行、最新的国家标准。
教材审定是文化教育领域非常严肃的大事,鉴于我国曾经有过贴近生活、富有美感的教材,说明审定环节曾经一直在遵守法律、国家标准,为孩子们提供正常的教材,那么,这一明显有违法律规定的教材,是如何通过审定程序、通过谁的审查,进入我国教材目录,成为漏网之鱼的呢?
根据教育部的资料,我国的教材审定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受理申请、专家委员会审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以及教育部行政审定程序。其中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仅针对德育、语文、历史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
本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的审定需要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审查以及教育部的行政审定两个程序,则专家委员会及教育部参与行政审定的相关人员都应当对该事件中的失职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样,每一个出版单位在将编写的教材提交审查前往往会经过内部的“三审三定”的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教育部所属的权威出版社,也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根据《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对于类似本次“毒教材”事件的情形,视情节轻重和所造成的影响,应当由上级或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停止违规行为,并由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对违反有关规定的教材编写人员,取消编写资格。对情节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列入负面清单;涉嫌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7年教材委员会的成立,教育部教材局的设立,2019年《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的出台,无不体现我国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心。此前在教材、儿童读物审定、出版中的纷纷乱象,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应当逐步受到法律制裁。本次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事件的发酵也许就是治理的开始。教育部于5月30日成立调查组彻查该起事件,也印证了我们国家对于教材审查的重视及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决心。
窥一斑而见全貌,以此事为契机,整顿相关领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教材审定制度的的执行需要反思。应当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审查人员进行惩戒与更换,并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评选制度,避免出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形;
其次,还需要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此次事件其实并非第一次被提起,但之前未能形成社会影响力,未能撼动“毒教材”一年又一年的再版,也与对社会舆论监督重视不够有关。
最后,教育是国之根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相信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还孩子们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
曾在英国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能熟练运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具有扎实的法学及金融、财会功底,专注于合同纠纷、公司投融资、金融债权债务纠纷及知识产权纠纷等领域,秉承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端正的专业态度为每一位客户做好法律服务。